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新發布了一項研究結果。該所“大型真菌種質資源與綠色發展專題組”2019年至202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,以普洱為代表的滇南熱區有大量有價值的野生菌資源未被開發利用。57種可食野生菌種類廣泛分布于野外,卻未被當地人采食。
研究人員在云南開展
“民族真菌學”調研
與民族植物學和民族動物學相比,民族真菌學研究起步晚,是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。目前全球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不過百種,其中多以中低溫種類為主,高溫栽培種類很少。云南擁有豐富的野生菌資源,但資源保護與利用矛盾突出,針對熱區的資源調查相對欠缺,開展民族真菌學調研和種質收集,不僅能夠反映野生菌利用現狀、預測人類采集壓力區、提供野生菌分類與避免中毒的傳統知識,而且為中高溫型食用菌栽培馴化提供種質,為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支撐。
2019年至2021年,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“大型真菌種質資源與綠色發展專題組”選取云南省墨江縣、寧洱縣、瀾滄縣、西盟縣、孟連縣等地的野生菌進行了系統的調查采樣,并與當地少數民族進行半結構式訪談,記錄傳統真菌知識。研究覆蓋了當地的11個市場、1個保護區、市場周邊3種類型的森林,調研時間為每年的7月至10月,每月兩次。
其間,共收集野生菌憑證標本和菌種638份(株),其中125份來自市場,513份來自野外,拍攝照片4375張;通過形態、顯微與系統發育分析共鑒定出310個分類單元(含種,變種,新種),野生菌可食性信息從賣菌人和采菌人處收集。
57種可食野生菌種類
廣泛分布于野外
此次研究人員調查的地區均位于北回歸線以南,野生菌類群具有顯著的熱帶和亞熱帶特性,奶漿菌、雞樅菌和紅菇等大量出現在市場和野外,垂線蟲草也在市場上大量銷售。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,57種可食種類廣泛分布于野外,卻未被當地人采食。另外一些會導致胃腸炎型中毒的野生菌,如日本網孢牛肝菌、新苦粉孢牛肝菌和油黃口蘑等,在市場上有售賣。
目前的研究表明,以普洱為代表的滇南熱區擁有豐富的野生菌資源和傳統真菌知識,大量有價值的野生菌資源未被開發利用;當地少數民族構建了傳統分類學體系,但野生菌中毒事件仍需要引起重視;以木耳、黑牛肝、巨大口蘑為代表的類群,可為我國中高溫型食用菌新品種的開發提供重要種質資源。